讀取中...

文獻刊物

home 首頁 navigate_next 文獻刊物 navigate_next 論文 navigate_next 北港地區傳統詩社研究

北港地區傳統詩社研究

點閱次數:156
下載次數:2

出版社: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    出版地:嘉義市

 

碩論摘要移錄
  中國自古即為詩的國度。詩人們藉著精鍊的語言、優美的修辭、以及運用文字結構和韻律和諧,來抒發對天地間人、事、物的感受。自先秦《詩經》以來,詩歌備受重視,擅詩者備受帝王公卿禮遇;迨至唐宋科舉制度,詩賦亦為極重要科目;「詩人」得以藉此晉身功名、悠游仕宦,詩歌發展更臻顛峰,文人雅士憑藉此項能力,標榜「詩人」身份而組成的社團─「詩社」乃運應而生。考察詩社的成立,最早可追溯自東漢建安年間曹丕等人的「南皮之會」,至宋朝的哲宗元佑年間,才有以「詩社」為名而成立者,而多以詩文相互砌磋、以為科舉仕晉。
  康熙二十四年(西元1685年),沈斯庵流寓台灣時所創立之「東吟社」為鯤島詩社之首創,至百年後,有林占梅於台南潛園設文酒之會、丘逢甲領台期間亦組牡丹吟社,於是舉凡官方、民間,歌詠風月的詩社如雨後春筍般成立。迨乙未滄桑、鯤島易主,日人一方面採取高壓殖民政策、有計劃地消滅漢文化,一方面為了籠絡文人,卻對詩社網開一面,致詩社發展更形蓬勃。深究詩社蓬勃發展的首要原因,乃日治時期禁絕漢學教育,有志之士乃轉向成立詩社,藉以傳承漢文化;次者為附庸風雅、不聞政事;甚至等而下之,以為趨附流炎、忝然媚日者亦所在多有。即便如此,詩社的蓬勃發展,必有其值得探究的歷史背景和時代意義及價值!
  透過本論文對北港地區的傳統詩社進行研究分析,而有下列成果:
  一.從歷史背景的探討,瞭解日治時期北港地區的社會、文化和教育狀況。
  二.透過區域研究,探討地方特殊景觀直接影響當地居民的性格與文學表現。
  三.以歷史調查法和田野調查法,整理散佚的相關資料,並對該區域的傳統詩社的組織、成員、活動方式與活動範圍嘗試加以重構、還原。
  四、針對該區域傳統詩社的集體作品和個人作品進行文學批評,以了解其在文學上的價值、以及在反映時代、表現特殊地方風貌上的呈現。
  觀乎台灣近代史,自明朝以降,歷經荷蘭人占領、鄭成功經營、清朝開闢、日治殖民、至光復重返祖國,政權更迭者凡五。其間兵馬倥傯、檔案散失,可謂屢遭浩劫!而近代新文藝大興,傳統古典文學更被棄若蔽屣;加上官方漠視,導致傳統文學作品大量散佚民間。平心而論,每個時代皆有其適當的文學表現形式,研究者應將視域重返當代,才能客觀地予以解讀、分析和評論。如站在保存文獻的角度而言,傳統古典文學的研究更是刻不容緩!本文以微觀角度,將視域置於小區域─北港地區,對該區域的傳統詩社進行觀察研究,相對於日治時期數以百計的傳統詩社中,可謂百不及一、二;然而對於當地文獻保存或稍有助益!祈盼更多學者專家投入此一領域研究,使先人作品得以受到適當的保存和重視。

留言板

分享你的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