讀取中...

文獻刊物

home 首頁 navigate_next 文獻刊物 navigate_next 論文 navigate_next 戰後高雄地區傳統詩研究

戰後高雄地區傳統詩研究

點閱次數:282
下載次數:0

出版社: 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    

 

碩士論文提要
  自明鄭東寧王國把「打狗」畫入轄區以降,離台灣漢語文化文學最原始輸入地府城不遠,各地文人履及高雄地區的情形日見頻繁,加以本地文人活動未曾或斷,因此,儘管南部文學發展資源較之北部缺乏,但高雄地區傳統文學自有其繁華盛景,特別是傳統詩活動更有豐富的發展歷史與特色。近人針對清領及日據時期高雄地區傳統詩進行深究的有王俊勝《清代臺灣鳳山縣詩歌研究》(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1年)、王玉輝《日據時期高雄市詩社和詩人之研究——以旗津吟社為例》(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2003年 )及廖一瑾〈清代與日據時期高雄傳統詩壇特色〉(收錄於《高雄歷史與文化》第一輯,頁199-214 1994年4月)等人,他們所作分析甚為深入,是重要參考資訊。然而,戰後高雄地區社會文化變遷快速,現代文學研究蠭起,普通話書寫盛行,對傳統詩現況發展、產生怎樣的衝擊?戰後當地傳統詩呈現出怎樣的寫作主題特色,以及傳統詩在現代化浪潮衝擊下,如何走向未來,這些向為傳統詩壇關注的課題,論者卻相當有限。本論文便在這種探索企圖的驅使下,展開戰後高雄地區傳統詩探究。

本論文共分七章,簡述如下:

  第一章為全文之緒論,首先敘述本論文研究動機與目的, 研究範圍、方法及題目所指涉的意義,再概述戰後台灣傳統詩研究現況 。
  第二章探討戰後高雄地區傳統詩學環境與詩刊,首先說明戰後高雄地區文學環境的發展與現況,其次說明高雄地區主要的傳統詩刊運作。戰後之初打著維護固有文化的旗幟,在黨政介入運作後,傳統詩出現一段不短的高潮時期,228事件後,本省籍詩人逐漸與外省詩人交流激盪,直到國府遷台,黨政大老的極力鼓吹,傳統詩壇曾一度達到高峰。嗣後,因學校教育普及,普通話書寫流行,取代傳統詩書寫,傳統詩刊及社刊則面臨經費不足及停廢的窘態,使得傳統詩欲振乏力,逐漸走向衰微。
  第三章針對本地詩社活動著筆,透過高雄地區戰後詩社發展概況的介紹,以及文人活動樣態與詩社作品成果的說明,可以得知詩人集體活動的進行,有助於高雄詩風的廣播,而吾人亦可進一步了解傳統詩在現代社會中發展實況。
  第四章透過各種相關史料的爬梳,以描繪戰後高雄地區傳統詩作者的群相。除描述當時高雄縣市重要詩人的生平資料,說明其人在高雄詩壇上的角色定位;另外,對於當時詩人間彼此的交遊網絡,也分別加以釐析說明,進而證實高雄地區詩人在戰後 從事集體文學活動與創作的風氣。最後,進一步探討分析高雄地區主要 詩人的代表詩作,期能一窺當代詩人創作的成果及其藝術表現。
  第五章 綜合整理並分類分析高雄地區詩作主題,凡戰後該區內有關傳統詩,無論尚存或已佚,刊行與否,凡所知見,大抵蒐錄,並將詩作一一歸納分類,一來如實紀錄高雄地區傳統詩人詩作 ,二以呈現該區豐富多元的寫作題材及不同時代的詩歌風貌,俾為建構保存及檢閱高雄地區傳統詩歌史料做準備。
  第六章則在前面數章論述結果的基礎下, 概述傳統詩在現代社會下所面臨的困境與挑戰,了解傳統詩社在現代社會中的角色定位,並提出發展策略,以確立傳統詩在台灣文學中的地位與價值。
  第七章總結本論文研究成果、價值與未來展望。

留言板

分享你的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