填詞方法和實例-兼論詞的音樂結構

開場
尊敬的理事長,各位教授、詩人、藝術家以及對文藝、音樂愛好者,下午好。

小弟很榮幸受到邀請,來到鹿港這文化殿堂-文開書院,向各位賢達報告小弟長期在詩詞的一點心得,如果說得不明白,請各位海涵。我今天要說的內容是詞的創作理論方法,並以實際例子來操作;也兼論詞的音樂特性。不過先做兩點聲明,對詩詞往往有不同的看法,是可以討論的,不需要弄到爭論而吵架,如果本次報告和您的看法相左而無法認同,請不要浪費此次兩個半小時寶貴時間。

記得2019年有一次我在湖南中南大學演講時,內容提到南宋的姜夔詞和宋代音樂,剛好也有台灣來的詩詞賢達,中間打斷我的演講認為姜夔的《暗香》和《疏影》一定要押入聲字韻。我提出證據是南宋有詞人《暗香》也有押仄韻而非入聲韻的作品,這位賢達仍然硬槓到底,還是認為一定要押入聲字。我想這是很不禮貌的,他至少犯了三個錯誤,(1)學術上沒有定見之前武斷看法是很危險的,只要提出一個反證,武斷看法立即崩潰;(2)演講中間插話是很不好的習慣,浪費大許多寶貴的時間;(3)證據攤在前面仍然不接受事實,只能顯得頑固與井見,把台灣的老臉丟到大陸去了。我們不希望有這種事情出現,畢竟報告時間有限。今天報告的內容大綱有四項:(1)詞的背景;(2)詞的特徵;(3)詞的音樂性;(4)詞的創作。

很多人很會寫詩,也讀過一兩首詞,例如蘇軾的水調歌頭,就認為詞都是豪放的,也就是豪放的詞才是詞中正宗,問他詞的機理是怎樣,就說孤平啦、下三平或起承轉折之類,就把詩法搬上來,都是瞎子摸象。很多人想寫詞,可是沒有一個適當的途徑去完成一首詞,於是用寫詩的方法,拼拼湊湊,到最後仍然不知道自己在寫什麼。今天我們將清淅地研究詞的寫法。

我們先來釐清一個觀念,什麼是意境?什麼是意象?什麼是境界?所謂意境,簡單的說,意就是想說的情意,就是「情」;而境這個字,就是所謂的「景」,會產生情感的景。所謂意境,就是指詞中情和景的安排,如何從景中交融出個人情意。

詩詞創作使用興筆是很常見的,所用的景往往是現實所見的景觸發情感而作。而意象這個東西,為了表達主觀情思,拿客觀景物或事物寄託,這些被拿來寄託的事物稱之為象,它容易造成聯想,所以在詞創作的時候與主題無關的景要一一去掉,以免造成堆砌失焦。這些被拿來興筆表現的景往往象徵著某些涵意,例如柳樹,象徵著離別(因「柳」與「留)諧音,可以表示挽留之意。最早出現在漢樂府詩《折楊柳歌辭》,折柳是古代送別的習俗);黃昏,往往象徵著暮年;落花,往往象徵著年華老去;而月亮,在古典詩詞往往可象徵有幾種涵意,相思啦、潔白啦、甚至指美人,取一些主觀意思放在在詩詞創作裡。例如周邦彥《蘭陵王》的「柳陰直」;李清照《聲聲慢》的「梧桐更兼細雨」;李煜《浪淘沙令》的「流水落花春去也」。

而境界這詞,是在描寫之外,給人更深層的感受,超乎文字,例如「千山鳥飛絕,萬徑人蹤滅」;「昨夜西風凋碧樹,獨上高樓,望盡天涯路」;「衣帶漸寬終不悔,為伊消得人憔悴」;「眾裡尋他千百度,驀然回首,那人卻在,燈火闌珊處」等等。有了好境界,可以營造出好氣氛。

填詞的筆法,不外乎「賦、比、興」。賦是鋪陳,排比。把一連串事物陳敘開展。比是比喻。是說甲指乙,善用意象。這種寫法,是心中早有話要說,卻另外造一個景來說。所以比的景多半是造的,造一個景來輔助說明想說的主題概念。興是心中有所感,看見景物而興起感觸,所以興筆以實地細描所見,感觸尤深

對於景的描述,有的作者所寫的景,是親臨現場,所見發為情文,即「景語皆情語」,真情流露。這種景稱為「寫景」。有的景是作者想像出來的,是創造出來的景,作者不曾真正親臨現場,或者曾經親臨過現場,只是是在寫詞之前,憑藉著記憶想像套上詞作,這是假興筆,稱為「造景」。「寫景」是真實的景,所描述出來的,必然保留原景的色香味;「造景」是假的景,所以寫出來的景比較平板、冷感不生動,沒有顏色味道,甚至會互相矛盾。填詞與其造景不如寫景,寫出來的詞才是真詞,真性情。歐陽修的《朝中措》 詞有這麼一句子「平山欄檻倚晴空,山色有無中」,乍看之下,晴空之下不應該會「山色有無中」才是,這詞歷代屢屢被拿出來批判,不知原委認為是前後矛盾的造景。事實上歐陽修是大近視,不管看什麼都是有無中。有一次歐陽修請蘇東坡吃飯,歐陽修愛吃兔子肉,蘇軾常常只夾面前的菜,直到飯局結束歐陽修問家人為什麼沒有上兔肉,原來那盤兔肉放在蘇軾面前被他吃光了,而歐陽修渾然不覺「無端私菜整盤空,兔肉有無中」。


壹、詞的背景

回選單

Picture01

  什麼是詞?我們知道周代盛行雅樂,歷經800年(800年會發生很多事情,現今往前推800年大約是南宋時期,如果不是有記載南宋所發生的事情到現在可以說完全不知了。),雅樂漸失,到春秋孔子時代僅存武、韶兩樂,所有的樂都是後來修補上去的,比雅樂稍許動聽,是為清樂(改進的雅樂)。到秦漢以後清一色清樂。魏晉南北朝以後西域的音樂逐漸東傳,稱為燕樂,傳入了許多新樂器像琵琶笛子之類,較之鍾鼓音樂好聽百倍,而音階也從五音變成七音,節奏明快悅耳動聽,好聽的音樂必然有人填入歌詞傳唱。現存最早的曲詞是隋唐燕樂(宴樂)的曲子詞,它原本只是古代曲子的歌詞。燕樂比之古代死死板板的雅樂、清樂,燕樂顯得活潑好聽,於是里巷家戶都爭相傳奏。有旋律肯定有人想要傳唱,傳唱要有歌詞,所以他們就去適著好聽的原曲的旋律一一填入歌詞,為了好唱好聽起見,填入歌詞的方式,必須適合原曲的聲情、聲律一個字一個字填入,有不協律就更動歌詞,根據音樂的旋律填入歌詞的步驟稱為「倚聲填詞」(本次報告最後有附帶一下倚聲的方法)。所以詞是是倚靠著音樂旋律才產出的歌詞,並不是有詞才配上音樂的。有人拿姜夔的《長亭怨慢》所註明的序文,「初率意為長短句,然後協以律」來詰問我詞是先有文字然後有音樂,殊不知姜夔是大詞家兼大音樂家,他可以隨意寫詞編曲自度,是個特殊例子,不是通法。

  人們原本不清楚詞怎麼來的,各家猜測紛紜,有的人依照詞亡曲興的事實,加上南宋出現詩餘的名詞,就推論認為唐詩亡宋詞興,接著宋詞亡元曲興,似是有點道理。還有的根據詞的長短句形式遠推詩經;有的根據詞唱推它是樂府餘聲,都是瞎子摸象。根據民國初年敦煌莫高窟出土所謂敦煌的詞作,由這些詞作的形態可以發現它們都是詞在發展初期的作品,有的詞牌格律不齊、有的重韻、有的押錯韻、字數不對或粗俚、像詩經不斷重複。作品的時間大約是隋唐之際。敦煌詞的出現剛好填補這個謎團,大致上確定詞是隋唐就有的東西,否定了近體詩亡然後詞才出現的詩餘說法。更知道了詞原來是唐宋人生活遣興樂曲所創作的歌詞。唐宋城鄉逐漸開放,經濟愈加發達,有了錢就想娛樂,所以瓦市勾闌到處出現,唐宋時要遣興娛樂聽樂者不外乎兩個地方,比較高消費的就去五星級、四星級酒樓,這些酒樓駐場高級歌姬;比較平價消費就去瓦市勾闌。歌曲都由歌女藝姬(簡稱歌姬)來唱,所以詞的風格以軟媚婉約比較迎合大眾口味。勾闌裡的歌姬所演唱的,除了特定的曲子,還會由觀眾加點,這些曲名在場子用木牌排掛出來,稱為詞牌。每種音樂都有固定調的演奏法,配上固定音高(他們規定曲子第一個字要唱什麼音高是固定的,所以調是死的,不像現在曲子,F調也可以唱C調)。

  因為樂是固定的,所以詞不需要記載音符,只留下歌詞,所以後來所見都是詞集,很少有樂譜(南宋姜夔有留下十七首簡字譜樂譜,如圖一所示,我有翻譯成現代簡譜可以唱),他們的詞連標點符號也沒有就是一團字,只在詞的後面標示調寄某某詞牌,意思是歌詞這一團字是根據某某詞牌曲調填的,演奏就用這個詞牌演奏。後來音樂逐漸失傳,例如南宋時連北宋的音樂大部分都已經失傳,使得無法演奏,人們填詞頓失依據,就用前人詞的平仄依樣畫葫蘆,於是調寄顯得沒有意義,現代人寫詞還標註調寄,實在很假。

  因為詞是跟著曲子填的,所以下詞的原則是:(1)配合音樂段落下歌詞,該連的地方連,該斷的地方斷。 (2)配合音樂節奏下歌詞,強弱快慢輕重轉折。(3) 配合音樂聲情下歌詞,該柔的地方柔,該剛的地方剛。這些完全是為了配合歌姬,如果不按旋律來配合,會發生歌姬唱到一半,明明音樂已經結束了,怎麼歌詞還有一長串,不知怎麼唱,或者歌詞已經唱完了,音樂還在演奏沒完沒了,歌姬楞在那裡。這樣不配合的歌詞必然被淘汰。

貳、詞的特徵

回選單

🍂詞是羞澀的表白,像韋莊的《思帝鄉》

     春日遊,杏花吹滿頭。
     陌上誰家年少,足風流?
     妾擬將身嫁與,一生休。
     縱被無情棄,不能羞。


這一首詞是描寫少女對異性婚嫁的渴望,兀自流露內心羞澀的告白。
現代還有類似風格的曲子,像《採檳榔》、《望春風》之類存在。
充分展現婉約女性含蓄的美。

🍂詞是苦悶的告白,像李後主《虞美人》

     春花秋月何時了?往事知多少。
     小樓昨夜又東風,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。
     雕欄玉砌應猶在,只是朱顏改。
     問君能有幾多愁?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。


這一首詞內容是在發洩內心苦悶。南唐滅亡,李後主被擄至大宋成為囚人,
每回想故國往事不勝悲戚。
最有爭議的是第三句「雕欄玉砌應猶在,只是朱顏改」中的「朱顏」兩個字,
它到底是代表自己,還是雄偉的宮殿?
十之八九都解成李煜的朱顏-當時的雄風已經不在。
可是就詞的結構來說,同一個「均」(均的意義在後面會說明)主題意義要運貫,
所以很可能語意所指的是宮殿紅漆斑剝。
可是接下來「問君」是自問自答,這個君是自己,因此這個「朱顏」
它夾在宮殿和自己之間,實際上是一詞雙寫筆法。

🍂詞生活的鬆弛劑,李清照《如夢令》

     常記溪亭日暮,沉醉不知歸路。
     興盡晚回舟,誤入藕花深處。
     爭渡,爭渡,驚起一灘鷗鷺。


這首詞記載生活中的趣事。一般來說,愈誇張有趣的事愈值得寫,
寫出來的故事愈能得到共鳴,千年不朽。如果只是平凡,讀者必如嚼蠟,
很快就被淘汰了。詞一開始就用回想的語氣,主要在說當時我喝個大醉,
結果如何如何。興盡的興,是興緻的興,要讀去聲。
比較有爭議的是第二句「興盡晚回舟,誤入藕花深處」中的「回舟」兩個字,
幾乎清一色都解成駕船回家,然後把船划入藕花叢,拼命划呀拼命划,
把一灘鳥驚嚇飛走。很多人這樣說,網路也跟著這樣說,人云亦云卻成為共解,
可是這樣解很有問題,首先,喝個大醉是沒有氣力拼命划以致於嚇走一灘鳥;
再則大醉之下划船船速不會很快,引不起騷動,
此外這麼普普通通稀鬆醉常的事情應該很快就意記了,不值得常記。
第三,古詞駕船回家會寫成「歸舟」而不是「回舟」,這是既定的話碼,
僅管前面已經有一個「歸」字,如果後面用歸舟,則前面的歸字可以找一個同義的代替字,
例如家、來、回等。所以回舟正確解有另外兩種可能,一種是回到船上,
一種是已經上船了。可是迴回轉不過來,古代回和迴是同一個字。
這兩種情形都造成同一個下場,就是「澎」一聲人掉進藕花池,
這一突如其來,鳥才會被嚇走一片。

🍂詞是心靈彩繪。王觀《卜算子》

     水是眼波橫,山是眉峯聚。
     欲問行人去那邊?眉眼盈盈處。
     纔始送春歸,又送君歸去。
     若到江南趕上春,千萬和春住。


這首詞很美,描寫女性送君的靈動幽微,行人不是指一般行走的人,
解成這樣子就太差了。行人是指將遠行的郎君。
古代女人說話用婉轉的意象暗示,行雲或行人,就是離去的人。
你要離開去了山水之間,到底去那裡呢,無非是我日日眼巴巴的水和眉頭深瑣的山。
為什麼我才送走春,又要送走你,如果你到了江南趕上了春日,千萬要把春帶回來。
這個住不是住宿的住,而是握住、抓住的意思。

🍂詞是朦朧的美學。晏幾道《臨江仙》

     夢後樓臺高鎖,酒醒簾幕低垂。
     去年春恨卻來時。落花人獨立,微雨燕雙飛。
     記得小蘋初見,兩重心字羅衣。
     琵琶弦上說相思。當時明月在,曾照彩雲歸。


晏幾道是宰相晏殊的兒子,不事生產卻日日笙歌宴舞。
有一次晏殊家裡請客來了很多高官,可是家姬很少,於是向酒樓借調一團歌舞樂隊,
其中有一個叫小蘋的琵琶女讓晏幾道看得入神,可是那一次沒怎樣讓她回去,
很是懊悔,隔年他爸爸又宴客請了同一團樂隊,那個小蘋也在其中,
這次晏幾道把握住機會,寫了這首《臨江仙》交給琵琶女彈唱,逗得琵琶女神魂失守,
可是始終卻也不見晏幾道有任何動靜。十幾年後這琵琶女人老珠黃已經不再是當初模樣,
也不再彈唱了,有一天看見晏幾道和幾個歌女在橋頭彈唱這首《臨江仙》,
興奮地跑過去說我就是小蘋,可是晏幾道看了看說妳不是小蘋,我記得小蘋的模樣是小巧動人。
這證實兩件事實,一是男人最專情,不管年事有多大,永遠喜歡十八歲姑娘。
二是晏幾道用相同這一招可能已經把過一百個妹,說不定在小蘋出現之前,
這首詞是「記得小柔初見」、「記得小蘭初見」或「記得小喬初見」也說不定。

🍂詞是生活情趣。《鷓鴣天•詠蝶》

     我是陽明山舞王,天生五彩探花郎。
     浪形依約莊周夢,吟步參差宋玉章。
     千里雪,半生霜,今朱昨碧各瀟湘。
     漢皇千麗何須慕,羨我瀰山粉黛娘。


這首詞第一句說明外在文彩,第二句說明內在文彩,第三句講人生的悲涼、使命與執著,
第四句講雖然我漂泊的人生,可是自在的逍遙也不是皇帝比得過的。這是人生的境界。

🍂詞是人生的境界。辛棄疾《青玉案》

     東風夜放花千樹。更吹落、星如雨。
     寶馬雕車香滿路。鳳簫聲動,玉壺光轉,一夜魚龍舞。
     蛾兒雪柳黃金縷。笑語盈盈暗香去。
     衆裏尋他千百度。驀然回首,那人卻在,燈火闌珊處。


詞明裡頭說元宵熱鬧的情景,暗裡頭影射頓悟的人生哲思。
一生遍尋理想卻不及,原來理想就早在身旁。

🍂詞是一封多情的情書。林逋《長相思》

     吳山青。越山青。
     兩岸青山相送迎。誰知離別情。君淚盈。妾淚盈。
     羅帶同心結未成。江頭潮已平。


這是最標準的情景交融。心繫離魂別情,則所有景都是離別。
紙短情長,字不多,卻滿滿的情意。如果說,詞是一封多情的情,則本詞當是最淒美的詞。


詞和詩形態上的區別

回選單
  廣義上所謂的詩詞詩詞,把詞排詩一起而且排在詩之後,自古以來被誤認為詞出現在近體詩之後,詩亡而詞興,並且南宋詞出現一個詩餘的別稱,更擴大後代幾百年來的誤解。自從敦煌曲子詞出土一掃前人盲點,進一步發現原來詞和近體詩各自約發展於同時,且有互補性的發展。詞是歌曲之詞,曲子是用唱的,詩是用來吟的,詞和近體詩自然有很大的區別。

  粗淺就外形來看,近體詩為五或七言的齊言式格律詩,而詞為長短句;它們押的韻式也不一樣,作法上更是大相逕庭。所以詞和詩有很大區別。

1.外形上:詩莊詞媚。

    詞是歌曲之詞,古代都由歌女來唱,為適合歌女口吻,所以軟媚婉轉如黃鶯唱曲,而詩多以男性言志吟詠,所以詩的外形莊嚴,常以教化世人為己任。雖然詞偶爾也有豪放如蘇辛作品,畢竟是少數,不是主流。

2.內涵上:詩言志,詞言情。

    詩往往以直言式的表達內心的想法,雖然也有含情在內,畢竟都在幾個字內就說明完畢,所以特宜直白式的表現,有啥說啥。雖然也有婉轉的表現像李商隱詩,卻也是少數。李商隱和溫庭筠同一個晚唐時代,溫庭筠以詞出名,李商隱的詩風已經很像詞了,李商隱不寫詞,如果李商隱寫詞,相信他是會是一個了不起的詞人。

    詞早期是歌姬演唱給觀眾欣賞的,為迎合大眾口味,所以往往表現得俗媚,很多是男女情情愛愛的愛情之詞,到了後來湧入大批文人作品,開始蛻變為高境界的文人詞,內涵由情愛之情,注入更多的別情、親情、友情、閒情、豪情、暮情、鄉情、旅情、寄情;詞風則由婉約女聲更注入豪放之聲,還有詠物,又有細膩雕琢的慢詞,所以詞的形態一變再變,內涵上比詩更豐富。

3.作法上:詩用起承轉合,作法上千篇一律,少有變化。

詞作法上不拘泥,章法上千變萬化,可是它萬萬不再是起承轉合。

4.有更多的細節,詩的韻法押平水韻,而詞的韻法押詞林正韻,韻法上有很大差異。

詩的對仗力求工穩,而詞為了力求嫵媚少去稜稜角角,所以對仗上講求對如不對。詩多直言,詞為了婉約,所以多影射,多以意象比喻。詩法運用男性視角,所以力求簡捷,而詞因為使用女性口吻,所以欲說還羞,一句話作三句講還講不清楚,吊足胃口。總而言之,詩像男人講話,詞像女人講語,一樣是話,詩說出來的話如大江高山,澎湃洶湧。詞的話像萬條絲縷細水長流。所以詩境寬而淺(不能深入細說),詞境窄而深(詞內的意思只講一點點,可是講得很多很細很長)。

總而言之,詩像男人說話,鏗鏘有力;詞像女人說語,女人說話,卻言又止,明明兩句要用好幾句說,卻又說不清楚,讓你去想,想不懂是豬頭。所以詩之境闊,詞之言長。詩境寬而淺,它都是簡單幾個字勾勒外形,而詞境窄而深,說的內容一點點,可是在那一點點不斷挖掘,形容,暗示。

詞和詩創作上的區別

回選單
對於詞體,有人說廣義上詞既是詩的一種體裁,就要守詩律,

  例如詩不可孤平,詞就不能孤平;
  詩不可重出,詞就不能重出;
  詩要起承轉合,詞也要起承轉合…,

諸如此類,這就好比說新詩也是詩的一種,既然是詩的一種,也要新詩適平仄和押韻一樣荒謬。
近體詩句在結構上有其固定格律,只要第一句是平起式起,
就決定了整首詩的平仄格律形式。詩忌重出、孤平、出律、和侵韻,
講究工整的對仗,磅礡的氣勢。而詞的平仄格律一切依詞牌規定的平仄行之,
不能夠像詩一樣更動平仄兩句互救。

例如「明月幾時有,把酒問青天」,「不知上宮闕,今夕是何年」。
依詩律來看,幾時有便是孤平,可是詞就是要這樣;
此外這兩句的字重出中「天」還是韻,這在詩上所犯的錯誤嚴重,可是詞卻是很自然。
詞的重出要,就要重出得自然,重出得美。例如歐陽修的《玉樓春》

  尊前擬把歸期說。未語春容先慘咽。
  人生自是有情癡,此恨不關與月。
  離歌且莫翻新闋。一曲能教腸寸結。
  直須看盡洛城花,始共春風容易別。

這是寫歐陽修要離開了,歌女(應該是一個官姬)送他,歌女問什麼時候回來,
歐陽還沒說歌女就先哭了。前兩句是描述這種場景。再來後面六句都是歐陽修想說的意。
這裡要注意「有情癡」要唸成21的句式,癡是執著的意思,
這種癡恨不是平常朋友間風花雪月表面的友誼(表示有某些特殊關係,
本來文官和官姬法律上是不能夠產生曖昧行為,可是歐陽修老是招惹官姬,
而頭頂上司卻故加袒護,甚至大家要開會了,一大堆人只等歐陽修沒到,
最後他和官姬匆匆忙忙趕到會場,而官姬的髮釵沒插,原來是掉在床上,引起一群人大笑)。
詞中有兩個春、兩個風、兩個容,可是文詞自然,重出得很看然卻不會妨礙詞的美。
由於詞不忌重出,因此有人刻意為重出而重出,這是玩文字遊戲的作品,
不值得效法,像蘇軾的《蝶戀花》,雖然句子裡有好句,卻是一個失敗的作品。

  花褪殘紅青杏小。燕子飛時,綠水家繞。
  枝上柳綿吹又少。天涯何處芳草。
  牆裏鞦韆牆外道。牆外牆裏人笑
  笑漸不聞聲悄。多卻被無情惱。

詞中有4個牆,3個人,2個裏,2個外,2個漸,2個無,2個情, 2個笑大搞重出。
詞是歌曲的歌詞,在創作上力求聲情主題一致,且在上下片之間要連接,
講求情意要連結,不能像詩一樣的跳開(轉),這是詩和詞創作上最大不同,
可是縱觀全詞,上下片完全腰斬跳開了,這是蘇軾代代被譏的「以詩法作詞」,
這是詞作最大禁忌。當然蘇軾有大量蘇迷,這些人也會代代跳出來捍衛蘇軾。
另外,下片大量以重出來表現,大玩文字遊戲,一般來說,有時為了表現重出的美感,
像「笑」字,在修辭學上稱為頂真;「漸」字在修辭學上稱為音節,這些很能表現重出的美,
可是一切講求自然為準則,一首詞間偶爾一兩句就夠了,像這樣大量累贅重出反兩不能表玩寫
這首詞的情意和美感,當然蘇迷們為了要維護蘇軾形象,不能中立的判斷,
而認為蘇軾大文豪可以,我們不行;更有教授說下片牆裡牆外鏡頭反覆倒轉切換,
頗有運鏡藝術之美,這些蘇迷只談賞析不懂詞的創作,如此評斷不足為奇。
事實上,這首詞上下片斷開,情意不連接(至少接得極不明顯),
下片轉開筆法似起承轉合,歷代頗受以詩為詞之譏。

詞的特徵

回選單
詞言情,講求情韻綿綿,它古代是由女聲表達的曲子歌詞,為利於配合歌女肢體語言表達羞澀溫柔舞蹈,所以歌詞以婉約為主流。例如「楊柳岸,曉風殘月」,以婉約為宗旨(雖然有少數豪放之詞,像「大江東去」,這種詞由十七八歲的女聲用玉琵琶細軟表現常顯得不倫不類,觀眾不捧場,反不如由關西大漢用鐵板銅鈸豪唱較為適合)。古代女子大多沒有機會唸書,讀書人多為男士,所以填詞人多為男士代筆,常常揣摩女子口吻寫出閨閣興嘆心聲,所以章法上多運用興筆,重情景,並以意象鋪陳。

參、詞的音樂特性

回選單
先談及古代樂府詩的音樂性。樂府詩是由詩人先作好詩,這麼好的詩當下就有歌者想演唱,所以就有人就詩配樂。所以樂府詩原則上是先有詩,再行配樂。一樣的詩,不同人配樂,其唱法自然不一樣,所以同一首詩可能有一百種唱法。縱觀現代詩詞吟唱,由於沒有既定的曲譜(除了南宋姜夔十九首曲子現今仍然流存之外),所以後人的吟唱都是各自譜曲,這種作法形同古代樂府詩一樣,對詞也用詩法吟之。可是詞當時是先有曲子,才填入歌詞,詞這作品是先有旋律才有歌詞,所以當時先有一種固定旋律,有千千百百種歌詞不同人寫的歌詞,甚至同一個人,他喜歡這首曲子,也會用這一個詞牌寫上好幾首詞,你進到歌廳酒樓廳到歌女所唱的曲子詞俗不可奈,也可以要求酒店拿扇子來,立即填一首詞請歌女舞扇重唱,所以為什麼同一種詞牌,會幾十種幾百種不同詞文內容。


Picture02

  填詞必須隨著曲子旋律起伏,聲情一一填入,所以它不再像詩講求起承轉合。音樂告一段落,詞文也必須告一段落,同一個旋律段落(樂句),詞文不能亂跳,也就是詞文必須配合音樂。可是現代來說古代音樂失傳了,寫詞無法倚聲,可是應仍然配合樂句,配合詞譜平仄創作,才不失詞貌。

  歌曲有大樂句、小樂句。大小樂句,就像人在訴說情意的段落,一句話結束,可是語意還沒完結,這時候只是稍作停頓以準備說下一句話(詞學中稱為小頓,相當於現在文章用逗號表示的地方),在唱歌的時候,歌者和演奏者可在此換氣,「句子結束而語氣未完」我們稱作小樂句,詞的小樂句有時押韻有時不押韻,押的韻稱為頓韻。大樂句是音樂一個大段落,局部語氣到此完整。音樂在此轉折等待新演奏;歌者此準備作另一個聲情的轉換;歌詞上我們給一個句號。此整個大樂句,稱為「均」,許多教中文的教授誤認均為韻,可是又無法和《謳曲皆要》 對上,宋朝《謳曲旨要》說「歌曲令曲四掯勻,破近六均慢八均」是說小令有四個均,中調有六個均,慢詞有八個均。如果誤認為均是韻,那完全對不上,他們無法自圓其說,此大錯特錯, 所以一般教詞的人踏不出去只能賞析,碰到音樂部分就閃開。

  均的例子:像《孤戀花》和《望春風》(圖二和圖三,我們《孤戀花》用長笛吹奏,《望春風》用陽笛吹奏)這兩個曲子。它們很明顯是四個均結構,很多台灣舊曲子仍保有這種結溝,像黃昏的故鄉、送別、月亮代表我的心(這一首是從四均變化出來,主歌兩均,副歌兩均)都是。古代的詞唱為了美聽,在均的地方都押一個韻,稱之為均韻。可是在頓的小樂句也有可能押韻,稱為頓韻 。圖四是五代韓熙載夜宴圖,這些大官有錢人常常宴請賓客以顯示身分地位,注意圖中左邊有一個男士正在用檀板打拍子,這相當現代樂隊的指揮,用敲、掯以控制音樂的速度走向。

詞的韻法

回選單
  我們知道了詞的小頓,小樂句(小段落,語句完,可是意思未完,相當於現代文章中用逗號的地方)押的韻稱為頓韻,大樂句結束(大段落,語句完,意思也結束,相當於現代文章中用句號的地方)的韻稱為均韻。以歐陽修的蝶戀花為例:

    庭院深深深幾,楊柳堆煙,簾幕無重
    玉勒雕鞍遊冶,樓高不見章台
    雨橫風狂三月,門掩黃昏,無計留春
    淚眼問花花不,亂紅飛過鞦韆

  以上「許、處、暮、語」的句子告一個小段落,都是語意還沒有結束的地方,這時的韻稱為頓韻;而「數、路、住、去」都是語意結束的地方,也是均的地方,稱為均韻。均韻特別重要。小令有四個均像《蝶戀花》、《鷓鴣天》、《臨江仙》、《菩薩蠻》等(唐五代特別短的小令像《漁歌子》、《調笑令》等,只有三均);中調有五至七均,《謳曲旨要》取其概,為六均;慢詞往往為八均,有些長調,有多到十幾均。

Picture03

  同一均,所描述的內容為同一種概念,例如「庭院深深深幾許,楊柳堆煙,簾幕無重數」所描述的視角都是閨婦(怨婦)同一個「景」,鏡頭由遠而近,一直到簾幕,裡面有一個齒怨的閨婦。「玉勒雕鞍遊冶處,樓高不見章台路」所講的卻是閨婦看遊子(應該是他老公,不知道跑那兒去快活了)的「意」。「雨橫風狂三月暮,門掩黃昏,無計留春住」所講的是同一個「意」(指閨婦,愈想愈氣,乾脆關門把黃昏傷心景色關在外面)。「淚眼問花花不語,亂紅飛過鞦韆去」所講的是同一個「意」(怨婦氣哭哭)。其實詞人常把閨婦抱怨看不見老公暗中比喻臣子得不到皇帝的關愛,用影射寫出感受是一樣的。

  所以寫小令,安排四個小段落(四個均),每一個小段落給予一個段落整體意思,可以是情(意),可此是景。注意在上片和下片之間不可斷了連繫,盡可能用形容、移情等把「情」發揮到極緻。

章法

回選單
詞就其中的結構,較常見的有凡目法、景情法、虛實法、點染法等。

1.凡目法

 「凡」:是凡是,「目」:是細目。凡有概括,總結的意思,目的舉例說明。以韋莊《菩薩蠻》為例:

  人人盡說江南好,遊人只合江南老。(凡)
  春水碧於天,畫船聽雨眠。(目)
  壚邊人似月,皓腕凝霜雪。(目)
  未老莫還鄉,還鄉須斷腸。(凡)

詞先來一個結論,江南就是好。至於江南有什麼好呢,一個個列出來,最後又來一個總結,來到江南就不會想回去了。

  你可以用凡目目目,也可以用凡目目凡或目目目凡,可是盡量不要用目目目目。目目目目的例子,有周邦彥《少年遊》,據說是周邦彥去看李師師,剛好宋徽宗也進來,古代床都很大,周只好藏身床下,聽到床上宋徽宗和李師師的情形。並用詞唱將之抖出來。

  並刀如水,吳鹽勝雪,纖手破新橙。
  錦幄初溫,獸煙不斷,相對坐調笙。
  低聲問向誰行宿,城上已三更。
  馬滑霜濃,不如休去,直是少人行。

  第一均講他們吃橘子,第正均講氣氛正濃,第三均講皇帝要告辭了,第四均講李師師要留皇帝宿(幸好皇帝沒有留宿,不然周邦彥要悶死在床下)。這是成功的目目目目,旨在述事。詞不好寫述事,主要是缺少情意,可是由這個故事看出,情在緊張和諧趣不言之中。
  皇帝閒暇的時候都會聽聽曲,問外面有什麼新曲子,竟聽到這首「纖手破新橙」火冒三丈,把周邦彥貶到海南去。周邦彥臨行又作《蘭陵王》,由李師師哭哭啼啼地唱,把皇帝的心唱軟了,也把周邦彥唱回來。
  李師師是北宋駐唱在汴京北城的樊樓,為當時最有名的紅歌姬,無論相貌、琴棋書畫詩詞樣樣精,就是不會洞簫,因為太紅了,每日想拜訪他的人極多,記載上她有四個要好的男友,一個是周邦彥,是個大詞人,宋代你只要是詞人對歌姬而言,先加60分再說,因為替她寫詞,她可以駐唱賺錢,雖然周邦彥大李師師20幾歲,無所謂;有一個人叫做皇上(宋徽宗那混蛋皇帝),和李師師年紀差不多,卻愛吃醋。據說是前朝混蛋皇帝李後主整天寫詞寫書法敗掉國祚給宋,再轉世變為徽宗敗掉你宋朝報仇來的。一個是燕青,用一首洞簫打動李師師,另一個是舊識最有種卻短命的賈奕。男人有其他的女人,從小三排起到小四小五小六,而女人也一樣,小王,如果還有,就多一點叫做小玉,還有,那麼那一點加長一下也變小五,如果還有,那再長一點變小丑,只是不知道李師師那四個男的誰是小丑。

2.情景法

  情景法是為詞最常見的手法,它必須以興筆為之,所由興筆,常因觸景生情感發而寫,眼前的景,是筆下的情。所以一切景語是情語。景通常是當下的景(偶有回憶的景,例如李清照的《如夢令》,回憶屬虛實法),建議多以寫景為之,不要造景,造景之景常常虛假,甚至自相矛盾。情景法以晏幾道《臨江仙》為例:

  夢後樓臺高鎖,酒醒簾幕低垂。(景)
  去年春恨卻來時。落花人獨立,微雨燕雙飛。(情)
  記得小蘋初見,兩重心字羅衣。(景)
  琵琶弦上說相思。當時明月在,曾照彩雲歸。(景情)

  詞往往就是這樣,文謅謅的,軟綿綿的,慢條斯理的描述,像「落花人獨立,微雨燕雙飛」,人幹嘛要站在微雨、落花,雙燕歸巢的地方淋雨傻呆,說穿了只為說三個字,就是「我想妳」,這種朦朧美便是詩所不能及的地方。你可以用景情交錯配置,成為景景情情、景情情景、景景景情、景情情情等。詞如果以景結延伸,常常可以留下更深雋餘味。

3.點染法

  為一個抽象概念而寫,在這個概念周圍環繞,賦筆鋪陳,例如詠別情,就在離情周圍環繞,以柳永有名的《雨霖鈴》為例

  寒蟬淒切,對長亭晚,驟雨初歇。
  都門帳飲無緒,留戀處,蘭舟催發。
  執手相看淚眼,竟無語凝噎。
  念去去,千里煙波,暮靄沈沈楚天闊。

  多情自古傷離別。更那堪,冷落清秋節。
  今宵酒醒何處?楊柳岸,曉風殘月。
  此去經年,應是良辰好景虛設。
  便縱有千種風情,更與何人說?

  整首詞圍繞離別的氣氛,從辭別寫到離去。當時柳永辭別妻子赴京應考的離情,句句悲入肺腑,約定一年後回來,可是不中,一去多年,一直到妻子去逝。用點染法寫詞,如果點的是像別之類虛像,可以把虛像實物像,一一舉出。如果是實像,像詠「鹽」之類,可以把實物抽象化,再虛像化。例如鹽的潔白,像徵純潔的心靈、友誼、操守,再一一描繪。或是鹽的甘味,象徵烹小鮮治大國,功著見微。
  柳永這一首詞是拜別妻子去汴京赴考,認為自已可以考取,所以和妻子期約一年後回來團聚,沒想到妻子身體不好沒多久死了,柳永也沒考上,從此以後流落汴京在煙花柳巷靠著填詞過日子,卻成為當代最有名的大詞人,他的詞,歌姬傳唱索價十倍。

4.虛實法

  一切目前看不見,抓不到,問的,以前發生的、自由想像的或未知不存在的都算為虛;看得見,抓得住,答的,現今的,可以把握的都是實。虛和實可以互相穿插。以晏幾道的《鷓鴣天》為例。

  彩袖殷勤捧玉鐘,當年拚卻醉顏紅。(昔)
  舞低楊柳樓心月,歌盡桃花扇底風。(昔)
  從別後,憶相逢,幾回魂夢與君同。(今)
  今宵剩把銀釭照,猶恐相逢是夢中。(今)

你可以用虛虛實實、虛實虛實、虛實實實等安排,盡量不要用實實實實或虛虛虛虛,乏味。其中或可以穿插一均問(虛)答(實)。

肆、詞的作法

回選單
古人寫詞不外乎兩種作法,一是展句法,一是展境法。

1.展句法:

  得到一個好句,便千方百計將之以適合平仄的詞牌展成一首詞。像晏殊得到一句:「無可奈何花落去,似曾相似燕歸來」,為是將之展成一首《浣溪沙》:

  一曲新詞酒一杯,去年天氣舊亭台。
  夕陽西下幾時回?
  無可奈何花落去,似曾相識燕歸來。
  小園香徑獨徘徊。

  初學寫詞,用這種展句法寫詞的人相當多,因為得到好句馬上套用很容易,只是寫出來的東西比較假,因為展開時所寫的境(景)往往不是實景,所以比較假(說難聽一點,是瞎掰的),而且寫出來的詞都是短短的。

2.展境法:

  因實景,想到觸念種種,得到一些真實意境,用四個均展現出來。這種寫法必須運用比較多的字,寫出來的詞比較真情,作品也比較有可看性。其步驟如下:

  (1) 寫出想要寫的內容大意(即是心有境,由景興意)
  (2) 依寫的內容,選定適當詞牌,譜下平仄(定詞牌,排平仄)
  (3) 決定四個均,確立章法寫法(排均,如果意境多,可選用八均長調)
  (4) 從最要緊的均,決定韻(選韻)
  (5) 用文雅的詞語依意一一填入所有平仄位置(入詞)
  (6) 不斷煉字煉句美化(煉字)

作法實例

回選單

1.想寫些什麼,將意境一一列出

  (1) 這死老頭到那裡鬼混去了?都已經春暮了還不知道要回來。
  (2) 正當這個清明寒食的時候,百花正在開放,外面的女子也正爭奇鬥妍,他到底把車子停到誰家去了?
  (3) 我靠著門愈想愈想哭,只好歇斯底里和自己說話。正好燕子飛回來了,我問燕子:你們路上有沒有看到我那個死老頭?
  (4) 我絕望了,心緒像柳絮亂飛。去睡覺吧,想夢看看他在不在,連做夢,夢中也尋不到他的蹤跡。

初步列出這些算是比較充分,而且比較精彩可看的意境。

2.這是個苦悶的意境,選用《蝶戀花》很恰當。

《蝶戀花》它的字數是7-4-5。7-7。7-4-5。7-7。格律如下:
    4231122,3211,42112(第一均)
    3241122,3142112(第二均)
    4231122,3211,42112(第三均)
    3241122,3142112(第四均)

其中,1的位置字代表平聲、2的位置字代表仄聲,3的位置是平可仄(平聲為主,仄也可以),4的位置是仄可平。

3.選韻:

第一、二、三、四均的住韻的形態都是平仄仄(122),均韻的形態都是平平仄(112)。
整首詞裡最重要的要表達的概念是「跑那裡去」,是第一均的何處去,何處去是平仄仄,和住韻一致(122),所以就選「去」這個韻。

4.實作:第一均

第一均格律是4231122,3211,42112。

  (1) 住韻平仄仄(112)位置,用「何處去」
  (2) 他的行蹤不定,可以用「行雲」兩個字形容代替。行雲的意思是離去的人,行蹤和雲飄忽不定。忘了回家,可以用「忘卻歸來」。
  (3) 已經快暮春了,這個暮剛好是韻,可以用來當均韻,就用「春將暮」。
  (4) 整個第一均變成「42行雲何處去,忘卻歸來,42春將暮」。那兩個42,前面的42可以用怎奈、頗奈、幾日、累日等,後面的42可以用不意、不信、不道等,有待最後煉字解決。

5.實作:第二均

第二均格律是3241122,3142112。

  (1) 百花正在開放,外面爭奇鬥妍,可以用「百草千花」, 也可以用「芳草妍花」或「露草紛花」等,怎麼用端看個人喜好。所以前面七個字變成「百草千花寒食路」。
  (2) 後面的意境連著前面的句子「他的車到底開到誰家去了?」。車子用「香車」、「巾車」、「鈿車」或「輕車」 等,用香車更可以影射在外面打野食的味道。古代停馬車 在樹下、門口、屋旁,要用「繫」、「靠」、「逶」等字。 用「繫」字佳。所以就用「繫在誰家樹」。當然也可以考 慮「誰家住」的寫法,例如「香車秘入誰家住」,可是這 樣過於直白,意思不夠婉約。
  (3) 所以第二均變成:「百草千花寒食路,香車繫在誰家樹。」

6.實作:第三均

第三均格律是4231122,3211,42112。
  (1) 自己和自己說話,即「頻獨語」或「頻自語」。
  (2) 想哭,用淚眼。靠著樓頭用倚樓。所以前面的句子變成「淚眼倚樓頻獨語」。
  (3) 後面問燕子說有沒有在路上看到他?燕可以用「雙燕來時」、「雙燕歸時」或「雙燕還時」或「好燕歸時」。路上有沒有遇見,這裡考慮(1)「遇」這個字可以當均韻嗎?如果當均韻,「相遇」前面的虛字「應、何、如、曾」很難找出適當的疑問意思。(2)「否」這個字有兩種音,「缶」和「甫」音,是剛才的意思。「甫」剛好是韻,所以可以用「否」來當韻。(3)前面的住韻是「語」,為上聲,所以後面的均韻可以用上聲。所以「否」字很恰當。
  (4) 全句變成:「淚眼倚樓頻獨語。雙燕來時,陌上相逢否。」

7.實作:第四均

第四均格律是3241122,3142112。
  (1) 心亂如柳絮,絮剛好是韻(這裡形容心亂像什麼什麼,這形容時要注意是因為前面春將暮,所以形容的東西要以春景,不宜跑出秋冬的概念來像「撩亂鬢愁如雪絮」之類,當然這裡的雪有白的意思,可是用字和春意牴觸不恰當。所以前句用「撩亂4愁如柳絮」之類。
  (2) 「夢中也尋不到他的蹤跡」,直接用「夢裡無尋處」即可。第四均變成「撩亂4愁如柳絮,31夢裡無尋處」,幾乎大功告成。

8.實作:經過煉字再填入,整首詞大功告成

  幾日行雲何處去?忘了歸來,不道春將暮。
  百草千花寒食路,香車繫在誰家樹?
  淚眼倚樓頻獨語。雙燕來時,陌上相逢否。
  撩亂春愁如柳絮。依依夢裡無尋處。


詞是可以變的

回選單

1.依境改韻(寫秋瑟)

  明月幾時有,把酒問穹蒼。
  不知天上宮闕,今夕是何當。
  我欲乘風歸去,又恐瓊樓玉宇,高處不勝涼。
  起舞弄清影,還又放疏狂。
  轉朱閣,窺綺戶,照淒惶。
  不應有恨,何事長戀舊時光。
  人有悲歡離合,月有陰晴圓缺,此事古難雙。
  但願人長久,千里共飛霜。

2.依境改韻(寫秋日斜陽)

  沈璧幾沈彩,踏影看斜芒。
  不知天上宮闕,何夕正重陽。
  我欲乘風追日,又恐青山碧水,空處不勝涼。
  起舞弄雲影,何似在雲鄉。

  轉金閣,迴綺戶,照遊郎。
  不應有恨,何事長憶舊時光。
  人有悲歡離合,月有陰晴圓缺,此事古無常。
  誰願離長久,千里勸昏黃。

結語

回選單
  • 詞要填真實的詞,盡量寫景不要去造景。
  • 詞要合理,例如寫行船樂,又聽見蛙鳴,殊不合常理。
  • 詞要婉約,多用意象形容,不要直白。
  • 詞要典雅,過片要藕斷絲連(斷卻不斷)
  • 煉字要用心煉,極煉如不煉(很順暢)。
  • 有感才填詞,不要為填詞而填詞。
  • 詞要力求沈鬱,不要輕佻或文字遊戲。